20年用脚步丈量城市!这个安康科长把城市“绣”进心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7:22:00在安康的街巷角落,总能看到这样一个身影:皮肤黝黑、脚步匆匆,安全帽下的目光专注地扫过每一处市政设施。他是黄祖伟,安康市市政园林处党委委员、设施安全保障科科长,也是扎根市政一线20年的“老兵”。从技术员到高级工程师,从道路建设到防汛抢险,他用青春丈量城市发展的脉络,让“匠心筑路、初心为民”的信念在汗水里生根发芽。
工程一线的“拼命郎”:把创新刻进城市年轮
2003年刚入行时,黄祖伟的办公桌上常年摆着两本“秘籍”——《市政工程规范》和笔记本,白天跟着师傅在工地挥汗如雨,夜晚对着图纸圈圈画画。这份“小学生”般的钻研劲,让他在泸康大道建设中一战成名:面对地下管网施工难题,他大胆采用“雨污管网反开挖预埋技术”,工期从3个月压缩到60天,还顺带“玩”起了海绵城市理念,道路两侧的生态渗水池如今已成教科书级案例。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金州路改造。面对老旧小区地下“蛛网”般的管线,他带着团队用3D建模“透视”地下世界,精准避开200多处隐患点,提前20天完工不说,还让安康成了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安全工程试点。今年他主导的山体绿化项目更“玩”出了新高度:1.28万平方米的裸露山体披绿挂彩,悬空观景台成了抖音网红打卡点,市民笑称“开窗见绿,出门见景,黄祖伟给城市戴了条‘绿围巾’”。
暴雨中的“逆行者”:用身躯筑起钢铁堤坝
“市政人的手机永远不敢调静音。”2021年那个暴雨如注的夏天,黄祖伟的手机成了防汛热线。8月22日凌晨,巴山路积水没过膝盖,他跪在井盖旁徒手掏垃圾,污水混着雨水灌进雨靴,手掌被划伤也浑然不觉。6小时作业后,积水退去,他却因膝盖长时间浸泡落下滑膜炎。
更惊险的是9月28日汉江倒灌。东坝片区沦为“泽国”,他带着20名突击队员蹚着齐腰深的水挺进,没电没设备?人工作业+机械抽排!他扛着80公斤的发电机徒步2公里,高血压停药3天的他脸色煞白却硬撑12小时,直到3万立方米积水抽干,淤泥清出“大马路”。当居民们在灾后48小时重新踏上干净的路面,他办公室的锦旗又多了一面——“暴雨中的守护者”,红底金字映着他晒脱皮的脸,格外耀眼。
行业创新的“破局者”:让城市管理有了“智慧大脑”
在同事眼里,黄祖伟是个“不安分”的人。别人按部就班养护道路,他偏要制定120条精细化标准,让修剪灌木的高度误差不超过2厘米;别人习惯“事后维修”,他却搞起“隐患排查网格化”,8个网格责任到人,年均整改千余处隐患。最绝的是“一键报修系统”——市民拍个照上报,2小时响应、4小时修复,去年接到的2300多条报修,全部按时“清零”。
带徒弟他也有一套。组建“青年攻坚突击队”,带着年轻人扎进工地实战,白天教技术,晚上开“夜校”。如今20多个徒弟能独当一面,他写的《市政园林施工常见问题》成了新手标配,有人调侃:“跟着黄工干,头发掉得快,但本事学得真!”
百姓心里的“贴心人”:把民生工程做到群众心坎里
“修的是路,连的是心。”兴安路改造时,他带着图纸敲开200多户居民的门。原本要全封闭施工3个月,听了商户担忧,他改成“分段错峰”——白天留通道让开店,晚上加班抢进度。竣工那天,卖包子的王大姐塞给他俩热包子:“没耽误生意,这路修得暖人心!”
每月15日的“市政便民服务日”,他雷打不动进社区。去年翠屏路老人反映边坡草太高挡视线,他当天带着工人砍灌木、装反光桩,3天后路过的李大爷直竖大拇指:“比我儿子回趟家还快!”这些年,他手机里存着200多个居民电话,半夜接到“路灯不亮”的消息,他比自家急事还上心。
从20岁的毛头小伙到40多岁的“老市政”,黄祖伟的微信步数常年霸榜朋友圈。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指脚下的路:“你看这路灯、这管网,哪一处没沾过我的汗水?等哪天走不动了,我就搬个凳子坐在路边,看车水马龙,这才是最有成就感的‘军功章’。”
在安康的城市版图上,黄祖伟们用脚步画出的,是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民生底色——那是暴雨中逆流而上的背影,是凌晨三点工地的灯火,更是老百姓嘴里一句“靠谱”。
通讯员 钱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