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争相入局,何以偏爱人形机器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8:24:00“广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在2025年自研零部件实现批量全球发售,2026年整机完成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大规模量产。”4月9日,在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新闻发布会上,广汽人形机器人团队负责人张爱民介绍最新进展。
“在路上”是智能汽车,“飞上去”是飞行汽车、低空产业,“立起来”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汽车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正展现出多元的一面。截至目前,已有特斯拉、广汽、小鹏、长安、小米、赛力斯等20多家车企,纷纷加速驶入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车企扎堆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有所图?不过,在这个新风口上,汽车企业能否成功分得一杯羹还有待时间检验。
图源:新华社
人形机器人与车企双向奔赴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转身、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有着“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之称”的优必选,其人形机器人就先后进入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车间。
就在近日,东风柳汽宣布将在其汽车制造工厂内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1,应用于汽车整车制造,提升其制造工厂的智能化和无人化水平及效率,预计在上半年完成部署。这是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批量进入汽车工厂。
同处深圳的乐聚机器人,也将其人形机器人应用到一汽红旗、北汽越野车等车间,展开实训并执行扫描称重、料箱搬运等任务。
诸如机械臂等应用也已较为广泛,为何还需要人形机器人?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对此解释,约20%的工作是目前工业设备难以解决的,如一些狭窄的操作空间,机位很难进去,即便进去也很难转向。相比之下,人形机器人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从技术路线看,汽车企业布局人形机器人主要有两种方式,除了上述与机器人企业合作开发外,还有一种是自研模式,如广汽、小鹏、特斯拉等。
根据特斯拉的最新表态,其在2025年量产目标是5000台,售价低于2万美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在亮相“代表通道”时透露,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L3级Iron人形机器人已在广州工厂实现初步应用,并计划于2026年启动规模化量产。
这是车企争相入局的一个缩影。今年2月,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榜单显示,超10家广东公司上榜,包括广汽集团、小鹏汽车、比亚迪、腾讯、优必选、速腾聚创、雷赛智能、兆威机电、汇川技术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又以汽车产业链公司为主。
速腾聚创此前就是为智能汽车提供激光雷达,相当于给汽车安装一双“上帝之眼”,如今,这家企业也在加速入局人形机器人,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大脑”和“眼睛”。“机器人前景将10倍于汽车市场,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一起投入机器人研发将是大势所趋。”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对此表示。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此分析,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人形机器人更是充满创新探索和前沿技术。车企“跨界”人形机器人,不仅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材料科学、生物力学等技术,为车企的技术创新提供新的思路,还可以通过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在消费者心中塑造更具科技感的品牌形象,同时,车企也在寻找新的增长点。
人形机器人量产摁下“快进键”
车企及相关供应链企业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正是供应链趋于成熟时机。
在邱纯潮看来,如果把机器人分成下半身(运动移动)和上半身(精准操作),汽车是一个聚焦下半身、能够从点A到点B移动的机器人,换句话说,它是一个轮式移动的下半身机器人,完全可以泛化到其它不同场景,比如在道路上可以是物流送货车,在路边可以是具身智能机器狗,在庭院环境下,可以化身割草机器人、扫雪机器人、泳池清洁机器人等,甚至在家庭环境下做家庭护理机器人。
图源:新华社
这背后,是两者有着共通的产业链基础。造车本身就是一项涉及多个高端制造领域的复杂工程。汽车制造涉及精密机械、自动化生产、人工智能、电池管理等多个技术领域,而这些技术恰好也是机器人产业的核心。
“从汽车到机器人,同源同频加速共生,比如传感器、芯片等硬件产业,就是通过智能汽车培养出来的,而汽车在部署自动驾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数据闭环、算力、AI模型等能力,这套方法论特别适应于移动方向,完全可以外溢延展。”邱纯潮举例说,过往的激光雷达非常笨重,但是在汽车智能化带动下,激光雷达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不仅变小孩更便宜。今后,机器人还可以应用在4S店,销售网络也能相互打通。
“我们所有核心功能部件全部自研,且关键指标具备较强竞争力。”张爱民也表示,让机器人更懂你,它需要有真正的“感知能力”,而智能汽车也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为它装上了多模态感知技术,能够实现360度全景感知,厘米级的盲区让他能够精细化地执行一系列指令。这样的‘智能大脑’,让机器人真正做到了看清、想明、做对。”
他还提到,汽车电动化锤炼的“三电”系统,在智能化阶段打造的感知决策能力,都是会成为机器人发展的坚实基座。
亿航智能首席运营官王钊也注意到,以广汽、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厂商,不仅入局人形机器人,还深度布局低空经济,这背后同样也是共通的供应链基础,不同的是,汽车厂商最突出的是制造和量产能力。
这也意味着,比拼到最后,较量的还是改进产线、设备,在同等报价下确保利润率的能力。汽车厂商入局人形机器人,下场虽然较新兴科创企业迟一些,但凭借规模制造的经验,更容易占据一席之地。
不过,这场竞赛并不容易。正如自动驾驶在迈向L3级别的过程充满挑战,人形机器人能否胜任复杂操作,也需要时间来打磨技术。技术之外,车企也需要平衡成本与市场需求。
南方+记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