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仲舒到短视频:一座北方小城的文化破圈实验| 新京报快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5:20:00德州市德城区繁露园醇儒书院被评为首届“山东省最美书院(讲堂)”。图/德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一座有书香的城市,总能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保留一份远离热闹与喧嚣的惬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什么样的文化资源才算“优质”,如何做到“直达”?对此,拥有“山东省最美书院(讲堂)”的德州市德城区作出了一些探索。文化书院,这一承载千年文脉的精神符号,在德城区被赋予全新内涵。
书院虽小,却是城市“大空间”。
初夏时节,暮色渐沉,繁露园醇儒书院内飘起一缕清香。几位年轻人围坐案前,听老师讲解茶道中的“静”与“和”。书院外,二十多位老人身着造型别致的服装排练舞蹈,三五成群的孩子正相互追逐嬉戏……
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正是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文化书院建设悄然改变城市肌理的缩影——这个以董仲舒文化为主题的书院,不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而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群的“城市文化枢纽”。
口袋公园里的智慧书房成为孩子们放学后的“第二课堂”。图/德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让文化可触可感
城市的活力,往往源于公共空间能否承载人的情感与记忆。过去,社区文化站多被贴上“冷清”“形式化”的标签,而德城区的文化书院选择了一条新路径:将历史文脉嵌入空间设计,让文化“可触可感”。
比如,繁露园明德书屋依托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典故,将古籍典藏与智能借阅系统结合,打造出“古今对话”的阅读场景;寒绿园城市书房则以田雯文化为主题,用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市民在翻阅典籍时,仿佛置身于旧时文人的书房。这种“空间场景化”改造,让文化不再悬浮于展柜,而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书院打破了“文化仅服务于特定群体”的窠臼。口袋公园里的智慧书房,既是老人的晨练角落,也是上班族的午间充电站,更是放学后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通过“15分钟阅读圈”,文化服务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社区,让每个居民都能在转角遇见文化。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它如何观照不同群体的需求。德城区的文化书院以“全龄服务”为轴,构建起覆盖老中青少的立体生态。青年夜校2.0将短视频制作、汉服礼仪等课程搬进书院,让年轻人在技能学习中找到文化认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养老”计划,用太极养生、书画鉴赏等课程,将孤独感转化为归属感;而“阳光成长+”托管模式,则通过非遗启蒙、亲子工坊,让传统文化在代际对话中延续。
这种设计背后,是对“人”的深入而精细的洞察。文化服务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通过互动体验激发参与感。国学剧本杀、实景剧拍摄等创新形式,让年轻人主动走进《世说新语》的世界;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掐丝珐琅,则让手艺从博物馆的展品变为手中的作品。当文化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社群的凝聚力便自然生长。
德城区将文化传承与技能培训结合,开辟了一条“以文促产”的新路。图/德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
重塑基层治理逻辑
文化书院的价值,不仅在于精神滋养,更在于激活社区的内生动力。德城区将文化传承与技能培训结合,开辟了一条“以文促产”的新路。兴文社区的微钩技艺课堂,既传授传统手艺,又衔接职业认证,帮助百余人实现就业;非遗市集联动企业资源,让红绿彩瓷器、黑陶等老手艺成为“网红”文创产品;而书院研学游线路的开发,则带动了周边餐饮、旅游的活力。这些实践证明,文化不是消耗资源的“奢侈品”,而是能够反哺社区的“生产力”。
尤为重要的是,书院通过“居民参与+资源联动”的模式,重塑了基层治理逻辑。当市民在幸福集市摆摊、在国学剧场当演员时,他们不再是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共建共享的主角。“文化搭台,社群唱戏”,让社区从行政管理的对象,转变为自我生长的有机体。
德城区的街巷间,文化书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达21个。它们或藏身于社区口袋公园,或扎根于历史建筑旧址,以多元形态融入城市肌理。这些空间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当代实践,以文化为纽带联结散落的个体,让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共生共荣。
在这里,社区不再是被动的服务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是流动的生活日常。这也证明,真正的文化活力无需依赖宏大叙事,只需在街角巷尾种下一粒种子,便能生长出滋养人心的绿荫。
德城区文化书院遍地开花的图景,为当下的城市更新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参考样本:文化,终将是城市最持久的新引擎,让文化回归烟火人间,便是激活城市生命力的永恒密码,也才能推动文化更好地惠民利民、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撰稿 / 王惠 陈广江(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