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递表港交所,负债净额持续攀升,AI制药明星企业英矽智能执着上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20:02:00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向生物医药领域加速渗透,AI制药赛道正成为全球资本竞逐的新高地,也催生出一批受到资本市场青睐的宠儿。行业内的明星企业英矽智能近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其坎坷的上市进程也折射出AI制药产业面临的商业化困局。这家成立九年的独角兽企业候选药物尚未实现商业化,报告期内净利持续亏损。此外,高企的研发投入令其负债净额持续攀升,如何确保营运资金充足,是公司面临的重要考题。
资本市场对AI制药企业的估值逻辑正经历考验。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关企业需在技术突破与商业变现间寻求平衡,持续的资金输血能力将成为行业洗牌的关键变量。
三次递表
英矽智能又向港交所发起了冲击。港交所官网显示,5月8日,英矽智能再度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迅速重塑整个制药价值链,涵盖从早期研究至商业化生产及上市后监测的各个阶段。AI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涉及药物靶点发现、药物分子设计、化合物筛选到临床试验等多个环节。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全球AI赋能药物研发费用市场规模由2023年的119亿美元增加至2032年的7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6%。
英矽智能正是一家聚焦于AI制药领域的企业。招股书显示,公司成立于2014年,其一项处于II期临床阶段的资产是全球同领域公司中进展最快的项目。公司已通过自主开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Pharma.AI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的资产,其中三项资产已授权予国际制药及医疗保健公司,合约总价值超过20亿美元。公司从新型TNIK靶点发现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的快速推进仅耗时18个月,充分展现了Pharma.AI相比传统方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平均需时约4.5年)能大幅缩短药物发现流程。
据悉,英矽智能曾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表,此次是公司第三次递交港股上市申请。在前两次递表时,英矽智能被行业认为有望成为“AI制药第一股”。不过,目前同赛道的晶泰控股已抢先一步实现上市,相比之下,英矽智能的资本进程已然“掉队”。
作为AI制药领域的明星企业,英矽智能自2018年以来已进行了8轮融资,2025年2月完成超1亿美元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31亿美元。
对于港股上市的募资用途,招股书显示,将为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进一步临床研发提供资金;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及相关的验证研究工作;进一步开发及扩展自动化实验室;为早期药物发现及开发的研发提供资金;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尝试联系英矽智能方面进行采访,对方表示以招股书为准。
商业化难题待解
不管是英矽智能,还是其他AI制药企业,都面临着商业化难题。
招股书显示, 英矽智能的候选药物尚未实现商业化,因此公司报告期内业绩持续亏损,不过亏损正逐步收窄。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英矽智能实现收入分别为3014.7万美元、5118万美元和8583.4万美元;年内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1709.6万美元。
英矽智能表示,亏损主要是由研发活动产生的开支以及与运营相关的一般及行政开支所致。预计随着公司继续投资内部药物研发计划及综合技术平台,运营开支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大幅增加。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出现净亏损以及负经营现金流量。
目前,AI制药的商业化模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AI生物科技公司(AI-Biotech)、AI合同定制研发机构(AI-CRO)以及AI软件即服务企业(AI-SaaS),英矽智能主要属于AI-Biotech。在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看来,目前国内AI制药发展途径不明朗,究竟是在CRO方面还是在管线方面仍存在不确定性。
英矽智能从2023年开始把在研的生物药项目对外授权,这也是公司目前营收的主要来源。于业绩记录期,英矽智能管线药物开发业务产生的收入主要包括来自三款候选药物的对外授权。公司有权就该等管线药物开发业务收取授权费,形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等。
此外,2022—2024年,英矽智能分别与42名、51名及59名客户就药物及其他发现进行合作。诸如,2021年11月,英矽智能与复星订立了一份药物发现及开发合作协议(复星协议)。根据复星协议,公司将为最多四个发现项目提供若干药物发现及开发业务,以发现及识别复星选定及公司批准针对若干靶点的小分子化学实体。2022年至2024年,英矽智能就复星协议确认的收入金额分别为1710万美元、340万美元及190万美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AI制药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商业化应用方面仍面临技术、数据、法规等多项挑战。诸如,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表示,AI技术用于未知靶点探索的成功率尚不明确,大型制药公司为保障平稳运行,通常都非常看重项目执行的规划性和计划性,要求药物研发管线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各个环节的成功率都能够预测。目前AI技术在化合物发现阶段尚无足够的成功案例可以证实其成功率,这成为其应用大规模铺开的一个障碍。
负债净额攀升
执着于IPO的英矽智能,高度依赖融资“输血”。2022—2024年,公司账面现金及其等价物出现下滑,同时负债净额持续攀升。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英矽智能账面现金及其等价物分别为2.08亿美元、1.77亿美元、1.26亿美元。英矽智能表示,于业绩记录期,公司的经营产生负现金流量,而大部分经营现金流出主要来自研发活动。
此外,2022—2024年,公司负债净额分别为4.5亿美元、6.5亿美元、6.64亿美元,流动比率分别为32.1%、22.1%及16.5%。
英矽智能在招股书中提到,为改善流动负债净额状况及确保营运资金充足,公司将通过业务发展改善经营现金流量,拟通过提供更多药物发现业务及软件解决方案提高市场渗透率,以增加流动资产净值。此外,将密切监察及控制成本及经营开支,并通过对外授权或共同开发在研产品,增加与可产生更多收益及减少研发开支的客户的合作。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交所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能够满足其研发和运营的资金需求。对于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来说,持续的资金投入是关键,港交所的融资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加速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上市。这或许也是公司多次递表港交所的原因。
英矽智能冲刺港股IPO这场仗,最终结果仍未可知。作为国内AI制药行业的重要样本,如英矽智能得以顺利上市,也将对AI制药行业产生深刻影响。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