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骆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6:39:00胡红利(右一)为学员答疑解惑。杨欢/摄
荒凉的训练场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漫无边际的戈壁滩。漠风呼呼地咆哮着,裹挟着沙粒重重地拍打在身上。
7月初的一个上午,见到胡红利,是在陆军边海防学院乌鲁木齐校区训练场的边防战术课上。课间,他从远处走来,步履沉稳,像一座移动的小山。1米8多的个头,面孔晒得暗红发亮,眼神中满是威严,从里到外透着一名军事教员的特有气质。
同事和学员们更喜欢用一个简单而又形象的词来形容他:沙漠骆驼。十几年来,胡红利躬耕三尺讲台为战育人,留下一个又一个坚实而又稳健的脚印,像极了任重道远、跋涉不止的“沙漠骆驼”。
讲台连着边关
胡红利与边防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军旅生涯始终在跟边防“打交道”:当兵时,他在新疆边防一线连队服役;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位于帕米尔高原、有着“西陲第一哨”之称的斯姆哈纳边防连任职;2012年,作为优秀基层带兵人,他被选调到军校担任教员,一直从事边防教学。
前不久,胡红利副教授接到喜讯——他的一项教学成果被选为“军队院校作战指挥教学模式示范课目”,在全军院校作战指挥教学模式创新研讨观摩会上演示推广。
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备课、磨课中,他带领教学团队探索总结出“情景导入、沉浸悟要、小班辨析、集体深研、镜鉴反思”联动交互式教学法。靠着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他一路“杀”出重围,从全军64个入围教学示范课目中脱颖而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胡红利要求自己的每一堂课必须是反复打磨的精品课,常常备课到深夜,熬得两眼通红,但只要第二天站上讲台,就又会精神焕发、神采奕奕。
之前,在教授边防分队战术课时,胡红利发现学员自主学习、研讨思辨能力普遍较强,但联系边防实际不紧、战术运用能力偏弱。于是,他提出把课堂搬到边防一线,开展战例实践教学。这一建议,得到上级的批准认可。
“我们当前所处的位置,就是‘敌’前沿阵地,不远处是‘敌’装甲车的掩体……”有一次,西北边陲某山谷腹地,胡红利正在给学员开展一堂边防战例实践教学课。
这次来到边防一线进行实践教学,学员冯嘉程一开始觉得十分新鲜,但内心的兴奋劲儿还没有持续多久,接下来的一场全要素对抗演练让他有些蒙。
“向后传,灯火管制,保持静默!”随着胡红利一声令下,原本难度不大的夜间巡逻,一下子让学员们紧张起来。他们就像在大海中迷失了航向一样,只能凭着地图上的路线和微弱星光行军。因走错了好几次路,原预定1个小时的巡逻路,冯嘉程用了3个小时才走完,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
演练一环接着一环,不给喘息之机。夜色下,胡红利又因势利导展开复盘检讨。
面对学员们的提问,胡红利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只是给出了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他剥茧抽丝,循循善诱,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涉及到的知识点,给出解决的方向,让学员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巡逻人员若相遇,禁拍禁换高警惕;对方人员若示意,良好形象来回礼;情况处置政策强,做好预案不慌张;灵活处置与指挥,摄像记录再报告。”已任某边防连指导员的程涛涛,至今还受益于当学员时胡红利传授的这些口诀。
回忆起胡红利的授课,程涛涛记忆犹新:“每个学习阶段必有总结出来的口诀要领,每次讲评必有精点要义,既干货满满,又生动有趣,有幸听到胡教员的课,真是解渴!”
正因如此,胡红利的课堂总是“吸粉”无数。
匠心滋养初心
“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词语,跋涉不止的胡红利却让这个词语跨界到了自己从事的边防教学。他喜欢“下田”,他的“田野”,在边防,带着课题下边防,收集案例回课堂。
胡红利利用寒暑假,背起奔赴边防的背囊。从白山黑水到西南丛林,从西北大漠到东南丘陵,他辗转多个边海防连队进行调研,汲取边防执勤案例,梳理出的边防执勤的新情况、新变化,返校后及时补充到教案里。2023年10月,一本由7个章节组成、涵盖77个最新边防涉外事件的案例选编,作为学习辅助教材发放到了学员们的手中。
“搞教学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在理论上力求站在最前沿,立地就是在成果上接地气,面向边防急需,面向打仗急用。”为推动教学供给侧与边防需求侧精准对接,打通课堂到边防的“最后一公里”,胡红利抓住每一次到边防调研的机会,边防部队需求在哪里,就把研究方向定在哪里,让边防出课题,成果进课堂,他成为同事们眼中志边向战的“急先锋”。
《边防勤务教学法理论与实践》这本专著的出版,见证着胡红利的匠心。为了编写这本书,他拿出自己特有的“两不怕”精神: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他啃下了边防领域的多本“大部头”著作,查阅了大量资料,记录下上千页笔记,对涉及到的专业名词和定义都字斟句酌,多次邀请边防领域专家和边防一线干部骨干进行反复研究论证。
对此,胡红利这样给出解释:“搞研究和种地一样,你不脱鞋下田,不去跑、去挖,时间久了,就会脱离实际。”
“书中区分不同类型种类,汇集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边防执勤巡逻模式,是我们深入研究边防战法的‘宝典’。”如今,张可已被分配到某边防部队任连长。跟他一样,许多学员毕业时都把这本书带到任职部队,作为提高边防执勤可操作性的“枕边”教材。
支撑起一门学科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教材、课程和名师这3个要素。为提高学员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成的能力,胡红利专门开设“边防执勤案例”课程,通过鲜活的执勤案例,让学员们在反思推演中探寻边境管控的制胜之道。2023年,他带领团队申报的《边防执勤》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一流本科社会实践类课程”。
“搞教学研究要永不知足,要有‘在一厘米的地方深钻一公里’的劲头。”这些年,胡红利的脚步一直丈量边防一线,带领团队向新的领域深耕细作,从未停下跋涉的脚步。
夜色沉沉,月光皎皎,教研楼里胡红利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他正在挑灯夜战,时而翻阅文献资料,时而伏案奋笔疾书。
隔壁办公室李竹茵参谋沿着灯光追光而来:“您都已经是学科带头人这个‘段位’了,还事事亲力亲为,不累吗?”
胡红利一脸笃定面带微笑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是从边防一线来的,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不觉得苦和累,反而是一种幸福。”
眼看时针即将指向凌晨,他这才合上教案,关灯离开办公室。
“就像一峰沙漠骆驼,迎着晨光,披着星光,一天早出晚归,他就是个忙!”胡红利的爱人黄海云说。
使命点燃豪情
俱乐部礼堂内,灯光璀璨,学员们脸上满是兴奋,眼里充满着期待的目光。当“人民楷模”布茹玛汗·毛勒朵妈妈被胡红利搀扶着走上台时,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学员毕业大多要被分配到边防一线任职,长期面临艰苦自然环境和戍边守防任务的考验。为抓住学员价值观形成的“拔节孕穗期”,夯实“官之基”,胡红利牵头开设“走边关”讲坛,邀请全国边海防英模人物作客讲坛,通过访谈和对话等形式面对面交流,来培塑学员卫国戍边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这次,布茹玛汗·毛勒朵作客讲坛,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生只干一件事,乐为祖守边防”的故事。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胡红利和她早就熟识。
“西北之西,两山交汇处,这里被誉为‘护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的西极,是我的第二故乡……”讲坛上,胡红利动情地讲述着与布茹玛汗·毛勒朵妈妈一起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那个时候,他在斯姆哈纳边防连担任连长,布茹玛汗·毛勒朵是连队的护边员。有一次,他与执勤小分队在巡逻途中遭遇暴风雪,给养几乎断绝,是布茹玛汗妈妈带着儿子,顶着暴风雪、冒着跌落山崖的危险,给他们送来了救命的馕饼。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而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有无数边防英模典型引路,我不担心吃不了戍边的苦了,我相信我一定能行。”听完“救命馕”的故事,学员林煜博被深深感动。
营区里的边防执勤实训场“前哨班”,是胡红利提议打造的边防执勤教学实习点。学员分批次入住进“前哨班”,采取哨长轮换制度,以哨长身份完成边防执勤模拟实习,沉浸式体验边防部队的工作生活。
实习的日子里,胡红利每天都跟学员生活在一起,是学员眼中的“老胡”。白天,他带领学员进行想定作业,预设各种情况;晚上,又和学员一起加班加点制订行动预案,反复进行沙盘推演;休息间隙,还跟学员们分享他戍边时的暖心故事,体现着一名为人师者的殷殷之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名在“前哨班”实习过的学员,都真切感受着“老胡”身上的人格魅力。他们在与胡红利朝夕相处中建立起的真挚友谊,成为军校生活的一笔宝贵财富。望着自己带出的学员,胡红利的眼中也满是欣慰。他相信,当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上,不论路有多崎岖,风有多刺骨,他们脚下的每一步都将铿锵有力,豪迈向前。
宋鹏 巴晨剑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7月10日 06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