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伙救人耽误高考:考场之外,看见教育的答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4 12:24:00“考试可以重来,但是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这件事我并不后悔。”
5月10日早晨,山东城市服务职业学院学生姜昭鹏与同学搭乘网约车前往山东省职教高考考点。上车后,同学突发心梗休克并伴随心脏骤停,姜昭鹏迅速利用学校所学的急救知识,对同学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同时,网约车司机王涛则在交警协调下连闯6个红灯,将原本15分钟的车程压缩至7分钟,将患者送往医院。后经抢救,发病学生转危为安,但姜昭鹏却因迟到错过语文考试。
姜昭鹏,这位即将18岁的青年,在高考这个特殊的人生节点上,完成了一场“生命大考”。面对“救人还是赴考”的选择,没有一丝犹豫,他的回答是:生命不能重来。
可姜昭鹏的人生同样不能重来一次。在后续的采访中,姜昭鹏也坦言,错过语文考试对他的成绩影响非常大,也会有遗憾,但他不后悔。他的这一抉择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制度与人情”的深刻讨论,更叩问着教育评价体系的深层价值取向。
当制度遇见人性,教育该如何作答?事件曝光后,公众最关切的莫过于“能否为姜昭鹏安排补考”。在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致2025年春季高考知识考试考生的一封信》中提到,根据考试管理规定,迟到考生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另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对此事回应称,已关注此事,目前暂未接到补考通知,“按照考试管理规定,高考没有补考设置,而春季高考是高考的一部分”。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表态凸显出的是制度刚性的现实约束——高考作为国家选拔性考试,公平性是其核心原则,任何个体特例都可能引发对规则的质疑。然而,公众的同情与声援并未因此消退。网友纷纷呼吁:“他守护了生命,我们应守护他的未来。”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折射出公众对“德者有得”的朴素期待。
尽管补考需求暂时无法实现,但事件并未陷入僵局,多方力量正尝试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姜昭鹏的损失。据公开信息,姜昭鹏所在院校已为其颁发荣誉证书;阿里公益联合齐鲁晚报为姜昭鹏和司机王涛颁发万元特别奖,表彰其“不做功利计算的大爱行动”。
姜昭鹏用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价值观,而社会如何回应这份“道德答卷”,考验着制度的温度与智慧。政策能否预留弹性空间?社会层面如何为道德模范提供长效支持?同时,2014年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的事例中高校启动特殊招生程序的做法也将为此次事件的后续处理提供参考。姜昭鹏事件或将成为推动教育制度人性化改革的契机。
当规则与人性冲突时,我们既需坚守公平底线,亦需为善意留下呼吸的空间。正如网友所言:“他错过了考场的试卷,却写出了人生的满分答卷。”唯有让“德者有得”成为社会共识,教育的真正价值方能熠熠生辉。
来源:大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