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不卖门票卖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2:53:00清明假期前后,国内多个景区推出免票或降价政策,引发社会关注。在被商户吐槽“不赚钱”后,江苏周庄古镇官宣景区工作日票价实施五折优惠,且游客购买一次古镇景区原价门票并实名登记后,即可无限次免费入园。河南洛邑古城自4月7日起免费开放,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入园。今年3月,安徽黄山、贵州万峰林、湖北恩施大峡谷等全国多个5A级景点对游客免费开放。
近年来,各大景区纷纷通过“瘦身”门票来获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种“免费潮”折射出文旅发展新趋势。
免门票能带来什么?这笔账并不难算。短期来看,门票收入锐减,会带来一定的经营压力,但长期来看,却会为景区带来口碑和人流。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杭州西湖等景区免费后,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由此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消费增长,杭州这座城市的整体吸引力也因这种包容开放的气质而大幅提升。
同时,不少景区发现,近年来,随着文旅竞争日趋激烈、游客需求日益多元,“圈地卖风景”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比如一些传统景区,旺季时人满为患,却也因为高价门票而“鼓了腰包,坏了口碑”,淡季时则门庭冷落,商户经营惨淡。正是这些变化,让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摆脱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希望通过打开景区大门,激活多元经营模式,带动文旅市场繁荣。
打破路径依赖,主动求新求变,值得肯定。但对景区来说,通过门票减免撬动文旅经济,也没那么简单。减免门票只是打开了第一道门,能否吸引游客走入这道门,为景区带来消费增量,还有许多“门道”需要摸索。
一个景区不卖门票后能卖什么?怎么吸引游客来消费?关键还要靠持续擦亮自身特色,与时俱进创新消费场景。这两年许多红极一时的古镇,就因为同质化严重、商业化过度而遭遇游客“审美疲劳”,导致热度急剧下滑。但也有不少古镇依然活力满满。乌镇通过举办戏剧节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让古镇传统与现代交融,吸引了大量游客;平遥古城通过举办电影节、植入票号文化而增添独特文化魅力。还有一些景区通过打造特色文创产品、策划沉浸式体验项目、集中推介当地特色美食等,吸引众多游客打卡。这些案例说明,不卖门票后,景区还可以卖产品、卖服务、卖体验,打开更多促进消费的“大门”。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个别景区虽然门票免费了,却通过开辟各类“花式”收费项目,变相“收割”消费者。比如,一些景区的大门和景点之间越建越远,游客只能被迫坐上高价摆渡车。这种做法损害消费者利益,只会让景区口碑大跌,并不利于长远发展。
说到底,创新文旅打法,比门票减免更重要的是破除“割韭菜思维”,打造让消费者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的良好环境。在做好免门票的“减法”时,在擦亮自身特色、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服务体验上做好“加法”,以此激活消费潜力,把流量变成“留量”,从而赢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