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耄耋学者的晚明情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1:39:00    

明 仇英《西园雅集图》 资料图片

《人世事,几完缺》樊树志 著 中华书局

明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不仅丰富多彩,且极具变化,尤以晚明最为引后人瞩目。晚明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出现了诸多近代化的因素。如此急剧的社会文化变动,引发了众多学者对晚明史的研究兴趣。如商传、万明乃至加拿大学者卜正民,无不从各自独特的视角,解析晚明社会的多重面相,诠释晚明时代的基本特征,随之使晚明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命题。

在纷繁的晚明史研究中,樊树志教授提出的“晚明大变局”观点尤其值得关注。樊树志教授于耳顺之年开始聚焦晚明史研究,迄今已有20余年,其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2024年夏,已届米寿之年的樊树志出版了5卷本《重写晚明史》,再次引发学界的热烈反响。与这套著作一同问世的,尚有这册《人世事,几完缺》,收录了樊树志2006年至2023年间发表的晚明史文章13篇,不仅便于读者了解晚明史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借此以观一位耄耋学者数十年的学术心路历程。

经纬纵横:晚明社会世相钩沉

本书收录的《王阳明与晚明思想解放潮流》《魏忠贤崇拜面面观》《文人结社与晚明文化生态》等文章,聚焦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为我们认识晚明的思想动向、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提供了很好的切入口。

晚明思想文化的活力与多样性,源自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也与阳明心学的崛起密切相关。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学说,以及颇具“异端”色彩的自由观念倾向,打破了程朱理学正统对明代思想的控制,进而导致思想界出现了活跃的景象。樊树志将王阳明的贡献提升至“思想解放”的高度,盛赞其思想价值,认为王阳明开启了晚明思想的潮流。至于王门后学“掀翻天地”“非名教所能羁络”的精神,更是将这股潮流推向极致。

天启年间,以魏忠贤为核心的阉党把持内廷大权,外朝一大批文武官员投向魏忠贤及其党羽,是为阉党专政,被樊树志称为“明朝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晚明阉党专政是政治生态恶化的典型表现,书中谈到的“六君子之狱”和“魏忠贤崇拜运动”,即是显证。大量清流被血腥清洗,是党争严重失控下的政治迫害,而官员争相献媚于魏忠贤的怪象,更是标志着官僚体系的道德崩坏。晚明政治生态的急剧恶化,由此可见。

文人结社之风,至晚明达于极盛。不同于前代,晚明文人的结社,呈现出学术、政治、文学多重属性交织的特征。樊树志指出:“晚明文人结社,固然与科举考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他们目光犀利,看到了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弊端,力图跳出来另辟蹊径。在一起切磋学问的同时,更关注现实的政治问题,探寻解决之道。”换言之,晚明文人结社是士人群体应对政治腐败与文化危机的集体行动,由此更加彰显了晚明独特的文化生态。

知人论世:晚明名贤浮沉群像

书名“人世事,几完缺”六字,取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贺新郎·病中有感》。明清鼎革之际,文人士大夫的感伤之怀蔚然成风,吴伟业诗中的感怆,正是幻灭、负罪、感伤等情绪的真实写照。透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可以窥见晚明历史的复杂多样。

书中勾勒的晚明名贤浮沉群像,包括徐阶、张居正、文震孟、郑鄤、倪元璐、吴应箕、黄道周、刘宗周、吴伟业等人。樊树志以老练的笔力,将这群士人的仕宦与心路历程细致铺陈,还原他们在动荡政局中的抉择与挣扎。如《为正人增华,为文人吐气》一文,开篇先以近代书法家台静农研习书法时,弃学人品有碍的王铎,转而师法倪元璐书风一事,从侧面烘托晚明学者型官员倪元璐兼具才情与气节的士人形象。而后以时间为序,讲述其从科举入仕到以身殉国的经历,尤其明亡前夕,倪元璐为朝廷献计献策,并在户部尚书任上主导了财政改革,但终究不能挽救时局;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倪元璐杀身成仁,收获忠义之名。作者认为,以倪元璐为代表的晚明士人,“在时代激流中浮沉,波澜起伏,曲折坎坷,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个人命运的无可奈何”。

历史人物往往复杂多样难以定评。清代史家赵翼曾有如下慨叹:“闲翻青史几悲凉,功罪千秋少尺量。”学者对历史人物评骘品鉴,既要通过严谨考证还原历史原貌,又要超越时代局限保持客观立场。本书对各式人物的臧否,可谓公允。如《“好申韩法”的张居正》一文,谈到时人对张居正“治乱国用重典”的非议,作者严词驳斥道学家的迂阔之论,“一言以蔽之,苛责他(张居正)过于‘操切’,大多是本着儒家的温良恭俭让立场,对于秉持申韩法术的偏激之词”,并反诘道:“不‘操切’何以反正,不‘操切’怎能力挽狂澜?”对于这位历史上毁誉参半的改革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张居正的改革,“功绩不可抹杀”。这般置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评判,方显史家知人论世的真功夫。

考证微详:史笔双璧辉映

樊树志的著作在学界与公众阅读领域均广受欢迎。究其原因,既得益于他宏阔的史学视野,更离不开他对于辞章与考据的双重把握。这种“史笔双璧”的书写特质,是对中国传统史学“文史互济”精神的赓续,在学术深度与阅读体验间架起一座通达之桥。

学界对樊树志“运笔之法”的赞誉甚多,比如范金民评价《晚明大变局》:“全书以叙事方法,流畅的语言,传神的文字,反映晚明斑驳陆离的历史。”这一特点,在《人世间,几完缺》中亦有突出表现。如《悲情的骨鲠之士——文震孟与郑鄤》一文,在叙事中运用“以言证史”的策略:文中各节标题直引原始文献,如第三节标题“正直而遭显戮,文士而蒙恶生”,语出黄道周得知郑鄤被凌迟处死后的激愤之语。再如《“一代完人”刘宗周》一文,描写刘宗周与崇祯帝的朝堂论辩,在保留原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细腻的神态描摹与心理刻画,将凝固于史籍的君臣奏对转化为具象可感的视听图景,令读者仿佛亲历了帝王与朝臣的言语交锋,三百余年的时空阻隔在具象化的叙事中悄然消融。

本书收录的诸篇文章,对各类史料的大量引用和辨误,无不彰显其作为史学工作者“无征不信”的治学准则。如《高处不胜寒——内阁倾轧中的徐阶》一文,针对“邹应龙弹劾严氏父子是否系徐阶授意”展开讨论。樊树志先是指出,关于此事,“史家有另一种说法”,即邹应龙得知嘉靖决心抛弃严嵩后,“以为奇货可居”,便独自发难,于次日递上弹劾严嵩父子的奏疏。作者继而通过逻辑推理与核心文献的双重论证,对此进行批驳。逻辑上,“从邹应龙上疏以后,畏首畏尾的表现来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后台支撑,他绝对不敢冒险行事”。万斯同《明史》中,关于徐阶授意邹应龙弹劾严嵩父子也有明确记载。因此樊树志得出结论,邹应龙弹劾严氏父子乃是徐阶授意。这种在通俗写作中坚守专业规范的自觉,正好印证了顾炎武“采铜于山”的学术精神——史学研究始终需要以扎实的史料开掘为根基。

读罢此书,会触发读者对晚明史的进一步思考。晚明时期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源自商品经济勃兴、思想激变等内生动力,并与世界近代化的历程产生了某些合辙。

(作者:陈宝良 周远航,系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文章

耄耋学者的晚明情结
2025-04-05 01:39:00
入党需要查哪些信息
2025-01-13 08:39:47
法院政审主要审什么
2025-01-12 02:00:15
当兵政治考核是什么
2025-01-11 17:11:16
政审会问什么
2025-01-10 07: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