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里的巾帼诗行|调水调沙期间,利津黄河女职工坚守剪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8:25:00奔涌的河水裹挟泥沙顺流而下,利津段两岸的堤坝上,绽开了一朵朵傲视浪潮的“水花”:张滩管理段的仓库“管家”、王庄管理段的无人机“飞手”、水情组的年轻新兵……在轰鸣的水声中,利津黄河女职工们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在安澜防线中写下独特的巾帼篇章。
物资管家:绣花功夫织就“钢铁后备”
张滩管理段院内,两座仓库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12名职工中6位女职工正以“绣花功夫”编织者严密的物资管理网。调水调沙启动后,综合应急物资仓库与实物管理仓库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她们专注清点物资、晾晒保养、更新台账,为潜在的防汛需求筑牢“后勤基石”。
晨光刚漫过仓库屋顶,管理员王真已在货架间穿梭。4.6万余件防汛物资在她手下井然有序——防汛编织袋按坝段区位码放成整齐的方阵,阳光透过救生衣,在地面投下光斑。“调水调沙前必须把所有物资过一遍‘筛子’,潮气会让编织袋发霉,金属工具也易生锈。”她蹲下身,指尖轻抚土工布边缘,“每件实物都得亲手摸过才放心。”隔壁的实物管理仓库里,刘倩和黄婧正蹲在地上整理报废物资。生锈的铁桶、磨损的麻绳被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别小看打扫工具,洪水来时,一把趁手的铁锹也能救急。”黄婧拍了拍刚上油保养的割草机,金属外壳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当暮色渐浓,6名女职工围坐在台账前核对物资记录。窗外是黄河平稳的涛声,桌上的计算器按键声与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成歌。她们每一次的盘点、每一页保养记录,都在为黄河安澜编织着细密的防护网。仓库里,新晾晒的物资散发着阳光气息,保养后的工具整齐悬挂。这群“物资管家”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将4.6万余件防汛物资打理成守护堤坝的“钢铁后备”——在每一次弯腰擦拭、每一遍数据核对中,书写着治黄一线的“她担当”。
无人机飞手:从徒步丈量到云端巡航
“1号无人机巡查王庄险工,2号巡查东坝控导,准备起飞!”李晓鑫在操作屏上点下“启动”键。嗡鸣声中,两架无人机嗡嗡升空,沿预设航点掠过泛黄的河面。这是她与曲晓玲在调水调沙期间的日常——如今只需紧盯屏幕,就能看清河道的工情靠水情况。
作为基层段所的无人机“新手”,曲晓玲还记得第一次扛着设备徒步巡查的狼狈,“以前得背着无人机在堤坝上跑,遇到弯道就得重新设置航点,三个人跑30公里得整整一上午。”如今大为不同,她们提前在系统里画好航线,无人机定时自动起飞,两个视频17分钟就能把王庄险工和东坝控导的工程拍个遍。屏幕上高清画面实时传回,哪儿的堤坝靠水、是走主溜还是靠边溜、靠水长度多少米,看得清清楚楚。“你看这河面的浪花”,曲晓玲指着回放画面,“之前人工巡查得下到坝根才能看清呢!”最省心的是“定时巡航”功能,每天清晨七点、下午四点半,无人机都会按预设航点自动飞行,回传视频直接存储在系统里。
当清晨的无人机完成7点的定时巡航自动返航充电时,李晓鑫已坐在监控室对照航拍视频核对工情报表。“今早王庄险工靠水长度1285米,主溜区需加强观测……”键盘敲击声与打印机嗡鸣间,9点前这份工情报表就已发送至防汛调度群。这些由女飞手们在晨光中捕捉到的数据,正成为防汛调度最及时的决策依据。
水情新兵:数据海洋中的成长航迹
“许淼,该核对8时的水情报表了!”组长话音未落,去年入职的许淼已熟练打开防洪预案。屏幕上,实时水位、流量数据闪烁,她对照着台账逐行核对——这是她调水调沙期间的日常,也是作为水情组“新人”的首个实战考验。
刚分配到水情组时,许淼以为每天的工作内容就是“看数据、填表格”。直到调水调沙工作启动,她才发现每天要处理几十组数据,还要保证数据0失误,任务虽细微,却不得丝毫马虎。轮到夜间值班时,许淼和另一位年轻同事总是主动承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水情值班室,许淼揉揉眼睛,将最新的水情通报发送至防汛群中。窗外,黄河水在朝阳下奔涌向前,她电脑旁记录着“细心核对 专心填报”的工作贴纸格外醒目。这个曾对着台账犯愁的姑娘,正用一次次核对、一页页笔记,在防汛日志里写下属于自己的“成长刻度”。
从仓库的物资架到云端的无人机,从水情组的显示屏到堤坝上的巡查路,在利津河务局的每一处,都印刻着女职工们奋斗不懈的痕迹。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也是优秀的“战士”,在调水调沙的号角声中,她们策马扬鞭、履职奋蹄。
当调水调沙的洪峰安然通过利津段,暮色中的黄河岸边,她们身后,智慧仓储的灯光与无人机机场的指示灯交相辉映,如同繁星点亮了治黄路上的“她力量”。这力量里,涌动着对黄河的赤子之情,承载着对职责的无限忠诚,更寄托着对岁岁安澜的永恒守望。(大众新闻记者 张园园 通讯员 张远方)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