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青稞走得远叫得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7 07:09:00甘孜县“百里青稞”画廊。(甘孜县委宣传部供图)
甘孜县青稞收获现场。 经济日报记者 丁振乾摄
初秋时节,川西北高原的风已然带有阵阵凉意,但凉风吹不散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农民青稞丰收的热情。甘孜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全县耕地面积20万亩,年均日照2542.7小时,拥有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的绝佳区位,素有“川西北高原粮仓”美誉。
近年来,甘孜县依托丰富的青稞资源优势,推动青稞加工向纵深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持续擦亮青稞产业名片,一批批优质青稞产品从雪域高原走进一线城市。
科技赋能种植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气候复杂多样,对优质青稞品种的选择范围有限。因此,优良品种选育是青稞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2005年开始,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提出了新的青稞育种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选用具有优良性状的青稞品种并利用杂交育种技术,于2012年育成康青九号青稞优良品种。”甘孜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李健介绍,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康青九号已被纳入四川省农业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项目,是甘孜县目前种植面积最广的青稞品种,为甘孜县青稞产业发展提供了原粮保证。
“我们除了选育优良品种外,还积极推广精准栽培技术,提高青稞的智慧化种植水平。”李健告诉记者,甘孜县目前搭建了数字管理平台,系统整合了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和作物生长分析等系统,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并生成作业方案。种植户能够全面掌握青稞生长情况,并根据物联网信息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作业。
“我今年种了10多亩青稞。在青稞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从甘孜州来的农科专家们一定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帮助我们解决种植青稞时遇到的疑难问题。”甘孜县拖坝乡竹溪村村民克孜说。为推动青稞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甘孜州整合农业科技力量,通过科技特派团、科技扶贫万里行、农技人员蹲点等方式,将先进的青稞种植技术送入寻常百姓家,提升青稞种植业的质量,为甘孜县青稞产业深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前靠人力收割青稞,忙活大半个月可能都没法收割、入库完毕。现在机械化收割作业越来越普遍,不仅极大提高了青稞收割速度,还减轻了我们的劳累程度。”拖坝乡村民洛呷说。目前,甘孜县积极推广以“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为核心的“五良”融合技术模式,推广农机装备、提高机械化率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据了解,甘孜县积极加强农机装备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73.52%,位于甘孜州第一。青稞种耕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能够更快地为当地青稞加工企业提供优质青稞,也让当地百姓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真正做到科技惠农。
延长产业链条
“青稞收获后可以直接卖给县里的青稞加工公司,加工公司的收购价格比市场价稍微高一点,成熟收获的青稞完全不愁销路。”拖坝乡的青稞种植户们说。
得益于青稞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改善,甘孜县的优质青稞原粮能够满足深加工需求,甘孜县青稞产业链不断延伸。“我们县以四川省四星级青稞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推动全产业链延伸,已开发青稞产品30余种、年加工优质良种6000余吨。今年预计收购原粮1.6万吨,带动5000户农户增收9600万元。”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亚文涛说。
饼干、面条、生粉……展示橱窗里,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青稞制品,供消费者们选购。“公司成立于2018年,主要从事青稞深加工。在收购甘孜县本地青稞原粮后,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制作青稞饼干等广受欢迎的产品,销往省内外市场,公司年产值逐年攀升。”甘孜县格萨尔青稞文化园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主管侯扎西告诉记者。
青稞产业链的延伸不仅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消费选择,而且为当地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甘孜县群众足不出县就能实现就地就业。近年来,甘孜县积极构建“专家+园区+合作社+基地+农户”机制,形成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于一体的青稞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甘孜县青稞“土特产”走得远、叫得响。
“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做优做强青稞主导产业,推动农牧业与文旅、清洁能源等产业协同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亚文涛说。
构建友好生态
在甘孜县青稞收割现场,“好山好水好生态,青稞飘香千万家”的鲜艳标语抓人眼球。甘孜县在推动青稞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平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着力构建友好农旅生态。
“我们在使用收割机收割青稞时,会主动留下20公分左右的青稞茬。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给农畜提供饲料,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给土地增肥,进而抑制化学肥料的使用,减少对周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甘孜州农机推广中心副主任彭宏伟说。除了运用生态肥料给土地增加肥力外,甘孜县还注重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今年,甘孜县将无人机光谱巡检技术引进到青稞种植,实时检测青稞的田间长势,结合不同地块肥力精准施肥,实现化肥使用的减量增效。
正是在传统肥料和化学肥料使用比例的不断调配中,甘孜县逐渐找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平衡,既实现青稞种植面积、产量的不断增长,也实现绿水青山长绿长青。
青稞产业不仅为当地民众创造就业岗位和收入,还在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早在2012年,甘孜县就深挖当地特色资源,沿317国道陆续打造出12万亩“百里青稞”画廊。如今“百里青稞”画廊同圣康庄园、青稞产业园一道成为甘孜县吸引外来游客的亮丽风景。“今年1至7月份,甘孜县共吸引游客18.19万人次,带动各类消费近2亿元。”甘孜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旅游股股长尼玛娜珍说。
为保障游客的游览体验,将旅游“流量”变“留量”,甘孜县持续在青稞上做文章。317国道沿线,甘孜县在近50公里的路程内设置了四个观景点位,只为让游客直观感受“百里青稞”画廊带来的田园自然风光。甘孜县还依托本县现有的青稞深加工产业,在景区内集中售卖青稞类商品,让游客从视觉、味觉等层面感受青稞的魅力。“我们目前在探索推行青稞种植体验类研学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青稞生长变化的过程,推动观景旅游向体验旅游转变。”尼玛娜珍表示。
从发芽生长的悉心呵护,到成熟收获的“改头换面”,再到持续推动农旅深度融合,青稞已经成为甘孜县引以为傲的“金色名片”。(经济日报记者 丁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