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绿色算力”遇上AI一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0:00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新区
中国移动智算中心的监控大屏上
实时跳动的数据流
勾勒出青城的数字脉搏
这座总投资46.6亿元的智算中心
不仅是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
更以6700P智能算力支撑着移动云节点运转
作为全国八大算力枢纽中
智能算力占比高达95%的“算力黑马”
呼和浩特正以
“绿色算力+人工智能”
双轮驱动
构筑起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人工智能加快发展:
从“算力底座”到“智慧引擎”
数字基建的突破性进展为人工智能发展夯实根基。2025年1月,随着多云算力资源监测与调度平台在和林格尔新区上线运行,“和京芜贵渝苏”算力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3693万元的首批算力交易订单开启了算力资源跨地域流通的新纪元。该平台创造性实现与北京、芜湖、贵州、重庆、苏州五地算力调度系统互联,形成辐射京津冀、长三角、川贵渝的“和京芜贵渝苏”算力协同体系。
绿色基因深植算力底座建设。在和林格尔新区光伏板与数据中心冷却塔交相辉映的画面中,藏着呼和浩特降低算力成本的生态密码:通过“风—光—储”一体化清洁供电,数据中心绿电使用率突破80%。这种绿色优势正转化为产业集聚效应,6.7万P的投用算力规模稳居全国八大枢纽前列,其中智能算力占比高达95%。投资30亿元的东方国信智算中心里,1万个数据机柜昼夜运转,满足着幕僚智数大模型每天处理庞大数据请求。
人工智能与热门应用融合催生智慧新形态。在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医生调取“慧诊宝—糖友端”系统,患者上传的血常规数据经DeepSeek模型分析后,自动生成包含饮食规划、用药提醒的个性化方案。“这套系统将垂直医疗模型与大语言模型有机结合,提升了诊断精度。”内蒙古卫数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东介绍,该模型已在7家医疗机构落地,辅助完成超10万份检验报告解读。下一步,卫数垂直领域大数据模型将与DeepSeek大语言模型继续深度融合,赋能呼和浩特市医疗领域,为地方专慢病AI筛查、疾病预警、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务。
人工智能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提供了可行路径。AI辅助诊断在减轻医生重复性工作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垂直模型与场景的协同,既保留了专业医疗模型的严谨性,又使健康建议更贴近患者需求。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的提早介入与结合,有助于构建覆盖筛查、预警、治疗的全流程智能医疗体系。
“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正在青城的多领域应用。呼和浩特智慧城市指挥中心,349个信息系统数据在巨幅电子屏上流淌跃动。这个汇聚109家单位数据的“城市智慧大脑”,依托多模态数据分析实现“深度思考”。在看不见的数字空间,华为医疗大模型与青城云算力的碰撞,金融数据中心与算法企业的联动,标注基地与自动驾驶企业的协同,共同编织着呼和浩特的数据产业图谱。
政策创新持续激活技术潜能。呼和浩特市出台的《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深度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6年)》,建立从场景发布到落地推广的全流程生态体系,1.28亿元年度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模型开发。在“P4”级数据应用实验室,143亿条公共数据经治理形成15个高质量数据集,哺育着上百家算法企业成长。抖音数据标注基地里,2000名标注员每日处理百万级数据,这些标注成果正通过“产业大数据+行业大模型”模式,赋能乳业、硅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京蒙协作不断深化:
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
在呼和浩特数字经济产业园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分公司内,超图集团规划设计部总监刘晓飞正和同事们一起制定规划编制思路,并探讨CSPON建设的不同应用场景。
“我们是产业园第一批入驻的企业。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推动下,呼和浩特依托丰富的绿电优势,正崛起为全国绿色算力枢纽,这对于我们公司在各类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公司的落户,正是看中了呼和浩特市未来增强科技创新要素集聚,打造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智慧的新一代产业功能区的战略机遇。”刘晓飞介绍,“目前,公司每年的合同额在6000万元左右,希望可以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贡献更多力量。”
2023年7月,内蒙古斑马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投资运营呼和浩特数字经济产业园。截至目前,注册企业达到1252家,已入驻办公企业97家,就业3315人,总注册资本金达19.2亿元。呼和浩特数字经济产业园综合部经理李江告诉记者:“园区注册的科技类企业占总注册企业的90%,注册的大数据企业占总注册企业的三分之一,已入驻办公的大数据企业有45家。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招商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同时加强园区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为区域协调发展贡献数字力量。”
2025年,呼和浩特绿色算力及人工智能产业引入北京签约投资额超过250亿元,包括北京三六零智领科技有限公司的三六零人工智能和数字安全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的中国邮政集团数据中心(和林格尔新区)项目,中国石油集团共享运营有限公司的中国石油数据中心(和林格尔)项目等17个新签约重点项目。
作为区域发展引擎,呼和浩特市创新打造“两小时创新圈”,通过与北京市海淀区签订合作备忘录,打造京蒙协同创新平台,成功落地“京数蒙算”智算产业园等示范性项目,并建立人才科创飞地,吸引北京高端人才与科创项目入驻,形成京蒙创新合作生态。“两小时创新圈”的打造,实现了首都科创资源与呼和浩特区位优势的有机衔接,既能缓解呼和浩特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又为北京科创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场景,更优化了数字经济产业布局。这种双向协同模式有助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呼和浩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着力形成以创新驱动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得益于跨区域算力交易系统的建立,北京中关村的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通过和林格尔新区多云算力调度平台的控制终端调用新区的闲置算力资源。京蒙两地通过“前店后厂”模式完成算力产业初步对接,如今正向技术共研、标准共建的深度协作跃升。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总部落户和林格尔新区,投资30亿元建设的万卡智算集群不仅服务于本地需求,更可以承接中关村AI企业的训练任务。
这种从“单向承接”到“协同创新”的转变,不仅推动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将部分算力业务迁移至和林格尔新区,更吸引多家企业计划在此建设智算中心。
当京蒙协作迈入“双向赋能”新阶段,呼和浩特正从首都科技资源的“承接者”转变为国产算力技术的“输出方”。站在京蒙协作“双向赋能”的新起点,这座“中国乳都”正在向“中国云谷”华丽转身。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并行科技6万P算力集群的穹顶,草原云谷的智慧引擎已开始驱动北疆数字经济的新一轮跃升。
数据要素释放动能:
从“资源沉淀”到“价值迸发”
在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的交易数据印证着“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我们通过市场化配置,让算力和数据像水电一样流通。”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樊宇雄介绍,自2024年6月运营以来,内蒙古数据交易中心平台挂牌数据资源和上架数据产品超513款,已建立15个数据专区,汇聚数商等合作伙伴382家,完成数据交易51笔,实现交易额5860.27万元。
数据的价值释放,离不开绿色底色的加持。“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年减碳63.5万吨,全市数据中心绿电使用比例超80%,电价低至0.32元/千瓦时,成本优势全国领先。“绿电+算力”的组合,吸引入驻主要金融机构、国家部委和头部企业数据中心项目46个,总投资超2500亿元。呼和浩特数据标注基地已入驻抖音、百度、海天瑞声、鲁州信息等数据标注企业20余家,正在申报承接国家数据标注基地建设试点任务。
走进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大厅,一体式、流程化的服务窗口映入眼帘。“我们已入驻中心公共数据专区,主要为企业提供需求对接与咨询、数据产品定制化、供需匹配平台运营、数据合规与安全、数据能力提升等服务。”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部长王阳告诉记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常态化公共数据需求征集机制,让有需求的企业能够更好地享受服务。
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率先打造全国首个政务服务中心“数据要素综合服务窗口”,面向全区企业主体提供数据资产登记和数据要素综合咨询服务,目前,设有公共数据、数据资产、数据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四个专区。
“我们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了数据资产化服务,出具31个数据资产登记证书,举办了两期数据要素培训会,为各行各业各领域企业提供2000余次数据要素政策背景、标准规范、实施路径、行业案例等综合咨询服务。”内蒙古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总监段宇介绍,“近期,我们与内蒙古自治区数据发展协会共同组建了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人才培训中心,计划于5月举行中心揭牌仪式并举办第一期培训班。”
3月24日,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发布“2025中国城市数据要素100强”,呼和浩特市位列第26位,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进入30强,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呼和浩特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工作开展,以场景为牵引,面向全市开展3批次“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征集,共征集65个典型案例场景,涉及乳业、农牧业、电力能源等特色产业及智慧审批、智慧教育、应急指挥等政务场景。
据统计,2024年,呼和浩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72亿元,占GDP比例达4.2%。呼和浩特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包乌日汉表示:“去年以来,首府加快实施‘人工智能+’‘数据要素×’行动,聚焦发展以绿色算力、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培优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呼和浩特市入选中国“算力二十强市”
被授予“中国云谷”称号
并在京蒙协作的深度联动下
加速从“中国云谷”向“世界算谷”迈进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梁婧姝、杨承昊,图片:张伊焘、王劭凯、闫鑫)部分图片来源于资料图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王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