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呈现到发声:国产治愈系现实主义的进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6:44:00在当代电影市场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正在形成——现实主义题材与治愈系情感的结合正成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创作方向。从2020年至今,院线涌现出一批既直面社会现实痛点,又能给予观众心灵慰藉的优质影片,它们以真实为底色,以温暖为笔触,勾勒出当代社会的精神图谱。2025年清明档即将上映的《不说话的爱》《向阳·花》也延续了这一创作脉络,为观众提供情感出口与社会思考。
治愈系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一批兼具社会现实关怀与情感治愈力量的佳作,它们以真实故事或社会现象为蓝本,通过艺术化处理,既呈现了生活的艰辛,又传递出人性的温暖。这些作品为中小成本作品,由知名演员担当主演,但深刻的内容在引发广泛社会讨论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情感宣泄与精神慰藉的渠道。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大量的影视作品,开始将疾病与死亡等沉重话题作为核心主题进行探讨,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其中,2020年12月31日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红花》尤为引人注目。该片由易烊千玺和刘浩存主演,大胆选择在主打欢乐氛围的贺岁档上映,直面癌症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的深刻冲击。影片通过青少年纯真而幽默的视角,巧妙地将这一沉重话题转化为对生命意义的温暖思考。最终,该片以14.32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年度现象级作品。
2024年春节档的《我们一起摇太阳》延续了这一创作脉络,影片通过两个身患重症却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相互救赎的故事,再次证明了生命题材电影打动人心的力量。
2022年暑假的小成本作品《人生大事》无疑是这一类型的另一标杆之作。由朱一龙主演的这部影片,聚焦殡葬行业这一鲜少被影视作品关注的领域,通过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与孤儿武小文之间从对抗到相依的感人故事,直面生死议题,却以温暖幽默的方式消解了这一话题的沉重感。影片最终收获17.12亿元票房,豆瓣评分7.3,证明了观众对这类现实题材的强烈需求。殡葬师这一边缘职业被赋予尊严与温度,而小女孩武小文的童真视角则软化了对死亡的恐惧,两者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治愈效果。
2023年上映的《我爱你!》由倪大红、惠英红、梁家辉、叶童等实力派主演,影片直面年龄歧视,展现老年人对爱与尊严的追求,在老龄化社会的当下极具现实意义。片中真实刻画阿尔茨海默病的残酷,又以温情传递希望,豆瓣7.9分,被赞“年度最治愈”。
这些影片共同构成了国产治愈系现实主义电影的基本范式:它们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普通人物的真实困境引发观众共鸣,再以人性光辉的展现和情感连接的建立提供心灵慰藉。明星演员的加盟不仅提升了影片的关注度,其精湛表演也增强了角色的可信度与感染力,使治愈效果更为深刻。
从悲情呈现到主动发声
如果说此前的影片以“生老病死”的现实议题开创了治愈系现实主义的1.0时代,那么当下创作者正在推动这一类型迈向2.0版本——不再只是旁观式地呈现现实困境,而是真正走进边缘群体和弱势者的内心世界,以他们的视角主动发声,直白而有力地表达他们对平等对话和尊严生活的渴望。这种创作视角的转变,标志着现实主义电影正在从“呈现问题”升级为“传递心声”的新阶段。
2024年12月上映的电影《小小的我》聚焦脑瘫青年刘春和(易烊千玺 饰)的成长故事,以他追逐大学梦、求职梦与朦胧爱情的经历为主线,细腻刻画了一个被身体禁锢却渴望自由的灵魂如何挣脱世俗偏见,在亲情与梦想的交织中寻找自我价值。片中,刘春和(易烊千玺 饰)不再是被动接受同情的对象,而是以第一人称的倔强宣告“别人总说我的手指像枯枝,可它们也能在键盘上敲出大学申请”。这种从“被讲述”到“自我言说”的转变,打破了以往残疾人角色悲情化的刻板塑造,让观众直接触摸到一个鲜活灵魂的挣扎与骄傲。继诗人余秀华、脱口秀演员小佳之后,这部影片再次让公众透过银幕走近脑瘫群体的内心世界,见证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坚韧与尊严。
稍早一些上映的《出走的决心》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一个没有学历、事业和家庭支持的底层女性,如何在长期遭受身心压迫后,最终鼓起勇气挣脱婚姻枷锁的故事。其反抗不再是戏剧化的爆发,而是通过细微的眼神变化和肢体语言,让观众见证一颗被压迫心灵如何一寸寸挣断枷锁的过程,深刻揭示了弱势群体在绝境中迸发的惊人力量——这种不靠外力拯救、而是源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反抗。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影片开始拒绝廉价的和解与套路化的救赎,今年清明档上映的《不说话的爱》和《向阳·花》,更加大胆地从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不说话的爱》中听障父亲小马(张艺兴 饰)面对前妻的优越条件,不是通过煽情博取同情,而是以笨拙却坚定的方式证明父爱,以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尊严不在于健全与否,而在于能否被平等对待。同样,《向阳·花》里刑满释放的高月香(赵丽颖 饰)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重生”,她必须带着前科的烙印,在歧视中重新定义自我价值。这些作品撕碎了从“苦难”到“救赎”的简单公式,展现出弱势群体反抗的复杂本质——不是等待拯救,而是争夺定义自我的权利。
这种创作转向背后,是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与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观众渴望看到更真实、更具批判性的表达,现实主义电影或将进入3.0阶段——不仅关注边缘者,还让边缘者发声,更要为他们争取改变现实的叙事权。当电影从“关于他们的故事”变成“他们自己的故事”,这种创作上的进化,不再是展示伤口,而是让人们自己拿起话筒。
治愈系电影为何成为市场刚需
治愈系现实主义电影在电影市场的崛起绝非偶然,而是社会心理变迁、观众需求演变与电影创作转型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集体焦虑与精神渴望,也反映了电影作为大众艺术形式对社会情绪的诊断与疗愈功能。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数据,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24.1%,远高于其他年龄组,而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也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的年龄组。焦虑风险的年龄差异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在这样的社会心理背景下,观众渴望在影院中看到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呼应的故事,同时又需要从中获得情感宣泄与精神慰藉。《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对生命脆弱性与珍贵性的探讨,《人生大事》中莫三妹的职业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我爱你!》中老年人的孤独与尊严追求,《不说话的爱》《向阳·花》中弱势的主角面临的真相困境,都精准击中了当代人的普遍焦虑点。
从市场数据看,这类电影的商业成功也印证了其广泛吸引力。《人生大事》17亿元票房、《送你一朵小红花》14亿元票房的表现,证明了严肃主题与治愈表达并不矛盾,反而可能因为情感真实而获得更广泛的共鸣。同时,这类影片往往在口碑上也表现不俗,豆瓣评分多在7.0分以上,实现了商业与艺术的双赢。这一创作趋势也反映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逐渐找到了将本土经验与普遍人性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记者:邢媛 编辑:邢媛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