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著一字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4:47:00【改进文风大家谈】
作者:艾莲(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近年来,生态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类科学与诗兼顾、知识性突出、细节扎实的作品。作家常常融入自然天地,书写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感情真挚,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阿来的《大河源》,把他30多年来无数次行走黄河源头及上游地区的经验都细密地写进了字里行间:措日尕则海拔4610米的山顶横风强劲噎人嗓子、雨水横扫抽打人脸、闪电过后留下火药味;扎陵湖口的乌头、针茅、黄芪在沙砾与黑土间翻覆的悲喜剧;阿依地黑土滩上植被恢复,不少原本鼠兔的洞如今成为云雀的巢穴。有评论家称该书为“一部黄河源的百科全书”。
不光是阿来,胡冬林、沈念、李元胜等作家笔下的自然书写同样追求“不著一字空”。胡冬林的森林知识非常丰富,他自述认识187种鸟、227种植物以及百余种蘑菇,常年观察的动物对象有十余种。沈念《大湖消息》中的动物知识特别是鸟类知识非常丰富,对洞庭湖候鸟中小白额雁、豆雁、天鹅、白鹭、白鹤、东方白鹳等有着细致的描摹。
这种建立在文学性基础上对科学性的追求、对知识性的偏好,符合当下读者需求和时代特点。首先,新世纪读者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行走疆域越来越广阔、信息获取越来越方便,如果作品的知识性不足,会引起读者对阅读的不满足。其次,正如从事生态散文创作和研究的杨文丰所说,“人类已然生活于科学时代,科学散文无疑更有资格也更适合反映这个时代”。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也指出科学知识可以增加审美对象的美感。再次,不少学者和作家都呼唤更加具有知识性的写作。比如贺绍俊认为,“现在是一个知识性写作兴起并日益强势的文学时代”。最后,放眼中外文学史,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对社会影响逐渐深入,其对时代精神与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持续显著。比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阅读,因为受教育水平普遍提升、读者群扩容、科学技术发展而繁荣。近年来,中国硬科幻的繁荣与这种风格追求颇有共鸣。
“不著一字空”的生态文学作品融“美丽”“观察”“惊奇”“理解”于字里行间,有别于风景描写、有别于生态预警、有别于神话传说、有别于神秘主义,并进一步追求超越,形成具有崭新风格、富有时代特征的文风。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3日 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