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数据跨境与加工,怎样吃到新的经济增量蛋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07:55:00导读:今天,中国实体出口贸易到达天花板,全球金融、航运等传统领域服务贸易格局不易打破,数据跨境服务,是一块全新的经济增量蛋糕。
麦肯锡预测,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测算,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在10%,在数字平台、金融业等行业中可达到32%。
当前,中国大约贡献全球数据总量的10%左右,但中国企业在国际数据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不到2%。相较而言,美国目前的市占率在30%左右,欧盟在10%左右。
日前,跨境数科总经理李晶向科工力量分享了他关于中国参与全球数据治理和产业规则标准制定的思考。
科工力量:为什么说跨境数据流动对很多企业来说是刚需?
李晶:全球迈入数字经济时代,现在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的转型程度高,转型速度快。
今天,几乎国内外所有的跨国大型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都使用数字化系统,数据是数字化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通信、算力、算法等技术突破,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加速落地,很多企业已经把数据资源看成生命线。
数据作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基础,已迅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以及社会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从而深刻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现在有一句话叫“无数据不经贸”,如果一个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没有数据资源,很难开展任何类型的业务,因为跨境数据没法获取、没法流动的话,业务就走不出去。
外高桥保税区 图源:人民网
科工力量:数据那么重要,所以我们国家是否对其有比较严的管控?
李晶:数据与货币、土地等生产要素有本质区别。数据要素具有特殊性,它本身是信息的载体,可以无限复制。信息在静止状态下并无价值,只有在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等流动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
几乎所有主要国家对数据都有两种思维。一方面要保护数据主权,确保数据所产生的利益归政府所有;另一方面要促进流动,让数据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组织机构之间流动起来以凸显价值。
起初,我们国家意识到数据主权的重要性,主要是强调数据保护方面。最近两三年时间里,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在数据流动过程中需要有一套治理规则。流动产生的利益要归于中国的企业,归于中国的人民。
大致说来,目前数据跨境流动尚未形成既定的国际规则体系。美国由于掌握先发优势,主要强调数据流动的开放性;欧盟则是攻守兼备,既强调保护又注重促进流动;新加坡作为体量较小的国家,主要追求发展国际数据经济的开放合作。
另一方面,关于跨境数据流动的一些理念、原则和技术标准也在这两三年间迅速形成共识。例如,数据最小化原则、数据禁止二次使用原则、可信数据空间原则等。
此外,国际数据流通方面已经出现一些联盟化的趋势。
面对这样的现状,中国要充分利用其在体量、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要积极加入DEPA、CPTPP等既有国际的数字经贸规则的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在这些体系的运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数据治理理念。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数据。
仅仅强调防守和安全是不够的,完全放任自由流动也是不可取的。更不能闭门造车地制定自己的一套规则制度。因此,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科工力量:跨境数科本身在帮助上海建设国际数据港方面有哪些实践?
李晶:2024年是临港新片区设立四周年,上海出台“29条”,其中提到,上海将支持新片区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上海市数据条例》明确提出,在临港新片区内探索制定低风险跨境流动数据目录,促进数据跨境安全、自由流动。
作为核心支撑企业,跨境数科是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的指导下,于2020年8月由联和投资、上海信投和临港科技城等上海市重要国企联合组建的,成立的目的就是支持政府建设国际数据港。
大目标拆成三个核心目标:支持建设国际数据港、促进国际数据流通与合作、发展国际数据经济。
在创新研发方面,跨境数科是经新片区管委会认定的“数据流通临港科技创新型平台”,是市监局认定的“上海市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跨境数据流通)”,还是市商委认定“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示范区”的主要建设单位之一。截止到目前,跨境数科已提报国家标准2项、上海市地方标准6项、应用专利2项、著作权二十多项。
此前主体结构完成封顶的中国联通上海临港国际数据港数据机房 图源:人民邮电报
在创新实践方面,跨境数科在新片区管委会领导下,参与编制并执行《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港数据流动操作指引》,并具体负责创新实践相关的组织、推动和支撑工作。继2022年实现中国优秀文化出海、跨境贸易真实性核验、国际教育资源便捷访问等三个创新场景,2024年更进一步扩展到数字贸易新业态、数字产品全球发行、国际金融创新合作、国际供应链可视化、国际数据外包服务、涉外商事纠纷举证等多个新领域。跨境数科还不断研究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数据安全容器等新兴技术,提高创新实践场景的流通应用和安全治理水平,力争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更充分发挥数据资源的使用价值。
在功能平台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跨境数科根据政府统一部署,先后承建“数据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安全合规综合治理平台”等功能性平台,并代表临港国资参股“国家(上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近阶段,跨境数科还在深入研究DEPA等新型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国际云服务、国际数据技术外包服务等新型国际数据业务。
目前跨境数科所做的一些具体工作还有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引进来走出去”。通过投资促进的手段来推动发展国际的数据经济,以国际合作的模式来形成新的经济增量。引进来就是国外有一些比较好的数据产业,把他们引到中国来,在中国发展,给中国的数据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
另外,我们支持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把自己优势的数据服务能力推到国外去。中国有很多企业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非常强,可以用国外的数据资源,服务于国外用户。
科工力量:中国数据企业走出去有增量空间吗?
李晶:数据领域增长的空间非常大。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企业在国际数据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不高,但中国的数据产出量大概在全世界占到10%。
相比之下,现在我们国家的实体贸易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级别,很难再做大的增量;服务贸易增量的空间很大,但是像金融、航运等业务在全球已经形成了固定格局,我们要再增加一大块其实非常难。
中国的数据加工处理水平是世界前三位的,所以我们认为其中有很大的服务贸易增量空间。我们就算只做到10%,也会带来上千亿的经济增长。所以我们把国际数据经济的增长列为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图源:pixabay
科工力量:跨境数科怎样为中国数据企业出海提供帮助?
李晶:首先,是标准对接。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向国外去拓展业务的过程中,要适应国外的法律规则体系,有时候会跟中国的数据治理规则存在一些矛盾。我们公司可以通过规制创新,让国内数据治理的管理规则跟国际规则对接。
虽然有些创新在全国范围之内还很难做到普适,但可以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让中国企业到国外去开展业务的时候,与数据来源国、服务目标国的法律没有冲突。
我们还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积极对接目标国政府、行业组织,来推动标准规则的互认,解决企业业务出海时法律上的矛盾或冲突。
其次,提供安全合规通道。
我们可以给企业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国际数据传输通道。我们公司与国内三大运营商,以及新加坡电信、太平洋电信等海外的运营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于在临港做试点的企业,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加优质、更高性价比的通路。所有安全合规方面的服务赋能,我们事先都已经完成了。企业只需要从我们的通道走就可以,很多工作都可以简化掉。
新加坡电信 图源:腾讯科技
第三,我们组织企业抱团出海,形成产业集群。
我们建立了国际数据港的产业联盟,把有需求、有能力做全球发展的企业聚到一起,形成一种产业集群。在出海的过程当中,可以让他们相互之间提供产品与支持,来达到高水平的运营。
实践中,出海的目标国会更重视这样的“企业团”,比如跟越南政府谈直播带货,跨境数科组织制造业、金融、供应链管理等一系列公司跟着一起出海,给对方带来一个有上百亿产值的产业集群,对方就可以给我们更多特殊的政策扶持与优惠。
科工力量:另一个方面是“引进来”,跨境数科怎样为对外国企业提供帮助?
李晶:首先,对接国际标准,帮助外企适应中国基础环境。
外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营管理业务模式,但是到了中国之后,可能并不适应中国的数据治理要求,如数据的本地化存储、系统的改造等方面。因此,我们设计了一套装备库。跨国公司到了中国之后,可以从装备库里选择产品,以比较简单快速的方式完成业务向中国的延伸。
其次,快速完成在华安全评估,开展业务合法合规。
在业务延伸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安全评估,因此需要做一些针对性的模式设计。跨境数科会帮这些外资企业更有效率地通过安全合规的评估。
临港新片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闭环,外资企业把业务开展场景与跨境数科讲清楚,跨境数科组织专家形成分析报告,提交给政府。政府审阅分析确保不具有危害性的问题后,就会发放备案证书。
特斯拉位于临港片区的工厂 图源:汽车之家
这样做了之后,外资企业在华开展业务过程就有一定的保护和沟通机制。外资企业一般也特别重视,因为他们对合规看得很重。
科工力量:这些服务对临港和本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和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李晶:临港新片区现在把国际数据经济列为重点推进、追求增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是并列的。
同时,我们不仅是站在临港的层面上,国际数据港的基础能力要服务全国,就像总理要求的,我们要迅速搭建服务全国的开放平台。
所以对于跨境数科来讲,我们是立足临港,服务全国。
中国在制造业上这么强,在实体贸易上有这么大的份额,我们近年来又有这么好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有人才和成本的优势,迟早会在数据方面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相信这个过程会很快。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