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唐宋词名篇鉴赏| 白居易的《忆江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9 08:52:23    


唐宋词名篇鉴赏| 白居易《忆江南》


忆江南

之 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原名《望江南》,关于曲调的来源,《碧鸡漫志》卷五说:“《乐府杂录》云:‘李卫公为亡姬谢秋娘撰《望江南》,亦名《梦江南》。’白乐天作《忆江南》三首,第一首‘江南好’,第二、三首‘江南忆’。自注云:‘此曲亦名《谢秋娘》。’”这一说法很流行,但不甚确切。《望江南》曲名已见于《教坊记》,时代显然早于李德裕生活的中唐。李德裕应是用此曲调悼念亡姬,因而有了《谢秋娘》的别名。《望江南》的别名甚多,除了《梦江南》《谢秋娘》,还有《望江梅》《江南曲》《江南好》《江南柳》《安阳好》等二十余个。白居易所作三首,题为《忆江南》,切合所写内容,突出他对江南的忆念之情。

白居易青年时代曾漫游江南,后来又先后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十月到任杭州刺史,至长庆四年五月离杭;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五月到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秋天因目疾免任,退居洛阳。江南的秀丽风光、美好人物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晚年退居洛阳之后,写下了不少怀念江南的作品,有代表性的如《见殷尧藩侍御<忆江南>三十首,诗中多叙苏杭胜事,余尝典二郡,因继和之》,诗云:“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忆江南》三首写于开成三年(公元838),作者六十七岁时,足见他对于江南胜地的铭心难忘。调名《忆江南》,直接借用了殷尧藩的诗题。

第一首总忆江南,兼写苏、杭两地春景。起句“江南好”,赞叹语气,如实道来,是作者对于江南的总体评价,也是作者忆念江南的原因所在。接以“风景旧曾谙”一句,是说那江南美好的风景,不是得之道听途说,是作者以前亲自见证过、体验过的,为自己所熟悉的难以忘怀的审美记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二句,就是留在作者审美记忆里的江南好风景。“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是写江南春色的名句。这二句色泽暖亮、光彩夺目,是作者“旧曾谙”的江南春色,作者曾不止一次细细观赏过,并为之深深地感染、陶醉,所以虽时隔多年,在作者的审美心理中仍记忆犹新,虽出之以回忆之笔,写来仍是笔酣墨饱,热烈浓郁。花光容易给人的视觉以明亮感,所谓“花发四邻明”,尤其在日光的照射下,明亮度更强,所以早在南朝的诗作里,诗人们就已敏锐地观察出了日光花光辉映之美,因而常常日花双写,如何逊的“日色花中乱”,陆罩的“舒花流日影”,梁元帝的“日移花色异”等。白居易在这里也是以日光来强化花光,春花本来就十分红艳.加上初日照临,就更是红艳似火,同色相济使花光更加明媚耀眼。后来南宋杨万里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表现了同样的花光相济之美。“春来”一句再次显示了作者对光色变化的深入捕捉,季节不同,水色随之显出差异,当春天来临,彤红的阳光洒满江面,艳红的花树开满江岸之时,一江春水在日光花光的映衬下,就绿得更鲜洁、更纯正,也更深湛了。这两句词虽在光色感觉的表现上甚为细腻,但整个画面却是深远宏大的,作者以“江”为中心意象,写江岸花树,写江上日出,写江中春水,皆是大处落笔,总体把握,绘出的是全景式的江南春色长卷。

南方本来就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中唐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南方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高度繁华。晚唐五代时期,北方干戈不息,南方则相对安定承平,城市商业经济又有进一步发展。美丽的自然环境加上魅人的城市生活内容,深深倾倒了那些家在北方的宦游之人,悦目美景和赏心乐事使他们留连忘返,即使回到北方家乡仍然铭记在心,耿耿难忘。这种情形在中晚唐著名文人如白居易、温庭筠、韦庄的作品中都有表现,一般文人的写作中则更是所在多有,在中晚唐诗词领域形成了一个赞美江南的文学主题。围绕这一主题的同类写作,其实都是以作者的北方家乡作为参照系的,使用的都是外来者的观察视角,因此他们更能发现江南风景和人物之美,对之有着远比土生土长的南人更加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作为北人,当他们领略过江南的美丽,然后离开江南回到北方,对江南的回忆眷念就成为情所不免。这第一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流露。


之 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第二首,紧承第一首“能不忆江南”结句,以“江南忆”三字领起,接以“最忆是杭州”一句,把记忆引向确定的地点。“忆江南”“江南忆”,都是总说泛说,偌大江南非止一地,作者所历非止一处,一首小词容纳不了许多,作者必须有所选择,于是锁定杭州一地。作者早年曾漫游杭州,后来又做杭州太守,杭州名胜极多,作者又很熟悉,所以就杭州展开记忆时,也不可能一一叙来,仍然面临着再一次的选择。《忆江南》体段,每首五句,只有三、四两句十四个字作具体描写,所以要求作者必须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杭州景物来表现。对于最能代表江南的地方,人们是有共识的,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推举苏州、杭州两地作为江南的代表。对于最能代表杭州的风景名胜,人们大致也是有共识的,有诗为证:“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宋之问认为,杭州风景应数月中桂子和钱塘江潮,白居易这首词亦作如是观。

让我们先跟随作者回忆“山寺月中寻桂子”的胜事。山寺,指建于杭州北高峰、飞来峰一带的灵隐寺、天竺寺,这两处坐落山间的清幽寺院里,都有关于月中桂子的神奇传说。钱易《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自注曰:“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白居易《东城桂》自注:“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秋中有桂子堕。”可知作者在郡日,受到寺僧月夜拾得桂子的传说影响,曾不止一次留宿山寺,在月光下心怀期待,寻寻觅觅。试想当夜静山空之时,秋月朗照之下,诗人呼吸着氤氲桂香,执迷于虚幻的传说之中,那境界的确是富于诗情画意的。一个“寻”字,写活了山寺月夜清景,突出了诗人玩月寻桂的盎然清兴。寻觅的结果是不重要的,传说的美好不需要实证,诗意氛围里的想象和期待,赋予传说更为诱人的神秘和魅力。

其实,关于月中桂子的传说,不止在杭州的灵隐、天竺寺院里流传,也不止白居易一个人相信。古代很多地方都有相似的传说,许多人都对传说深信不疑。《唐摭言》云:“垂拱四年三月,桂子降于台州临县界,十余日乃止。司马盖诜、安抚使狄仁杰以闻,编之史册。”《脞说》云:“张君房为钱塘令,宿月轮山。寺僧报曰:桂子下塔。遽登榻望之,纷纷如烟雾。回旋成穗,散坠如牵牛子,黄白相间。”宋程珌《西江月·壬辰自寿》首句:“天上初秋桂子”,自注:“今岁七月,月中桂子下。”宋舒岳祥《阆风集》有《月中桂子记》,详细记述了童年时中秋月夜桂子落于庭院的往事。虔州天竺寺诗云:“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亦赋月中桂子以为高僧行道的衬托。这些现象大约与古代文人“蟾宫折桂”的情意结有关,更深的层次,可能关涉着古人对于月亮的原始记忆。其实,对于月中桂子的传说,笔者也曾究心多年,在南方多地亲眼见到过百年老桂枝叶间结有子实的情形,所以确信月中桂子云云,不过就是桂树月夜落下的子实。当然,笔者的“格物致知”是很煞风景的,还是古人不究真相,用想象赋予这种生活真实事件以神秘的色彩,更多了一份诗意的魅力。

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回忆,领略“郡亭枕上看潮头”的天下大观。郡亭,指杭州郡署内的虚白亭,筑于凤凰山后,作者《郡亭》诗云:“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潮来一凭栏,宾至一开宴。”可知郡亭高敞,视野开阔,可以远眺数十里外海门两山夹峙、江潮怒卷之景。关于钱塘江潮,地志多有记载,诗文亦多描写,据《方舆胜览》云:“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说钱塘江每昼夜都有海水涌入,潮涨潮落,而以夏历八月十八日潮水最大。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条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更是对江潮作了生动的描写。白居易当年卧于郡亭枕上,在距离之外静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巨大潮头,内心的感慨一定颇多。他的《观潮》诗云:“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抒写的就是面对钱塘江潮时引发的内心感触和思考。结句“何日更重游”回应“最忆是杭州”,由于杭州是作者最为怀念的江南胜地,所以在重温了“月中寻桂子”“枕上看潮头”的美好记忆之后,用问句表达了重游杭州渴望。


之 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第三首远承第一首“能不忆江南”,继续展开关于江南的追怀;近承第二首的“最忆是杭州”,依序表写“其次忆吴宫”。吴宫,即春秋时吴王夫差为西施所修馆娃宫,遗址在今苏州市西南灵岩山上,此处以“吴宫”指代苏州。这第二句的写法与前一首不同,前一首第二句说“最忆是杭州”,是把整个杭州都纳入“最忆”的范围;这一首第二句说“最忆是吴宫”,则是拈出苏州一处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作为自己追忆的对象。这样写一是为了避免与第二首重复,第二首主要写杭州的传说与风景,这一首则选取苏州的历史与人物。古代文人的历史意识很浓,在一首小词里,虽然不宜直接处理重大的历史事件,但让历史作为抒情的背景与适当的点染,则会为词作增添内涵的厚度和撩人的意韵。吴宫是吴王为西施而建,西施的故事与吴越争霸的历史紧密相关,并为这一段兴王成霸的轰轰烈烈的历史,涂上一抹浓重的脂粉艳色,非常适合诗词使事用典的美感趣味和价值取向。于是明里暗里,与西施有关的遗迹就成为咏写苏州的诗词文本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熟典,白居易这首《忆江南》其三也是如此。

这首《忆江南》之三,就是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前两首一样,忆念的内容集中在三四句“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里,作者最难忘怀的一幕是品吴酒一杯,看吴娃双舞。前一句写苏州的酒美,吴酒,吴地出产的酒。一杯与双舞相对,当然不止一杯,而是一杯又一杯。春竹叶与醉芙蓉相对,可以理解为形容吴酒的颜色之好,也可以理解为酒名。论者引用西晋张华诗句“苍梧竹叶青,宜城九酝醝”,认为“竹叶”本非“吴酒”,其实缺乏说服力。西晋到中唐历史久远,很难说吴地在唐代一定没有出产过一种叫“竹叶”的酒。“春竹叶”应该是“竹叶春”的语序倒装,唐代酒名多带“春”字。酒性暖热,能给季节和生命带来“回春”的感觉,唐人用“春”字名酒,最得酒性之真谛。据李肇《国史补》:唐代名酒有荥阳“土窟春”,富平“石梁春”,剑南“烧香春”等。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云:“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也是以“春”作酒名的。当然,“春酒”不是唐人的发明,早在《诗经·豳风·七月》里,就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不过《七月》里的“春酒”,是指春天酿熟的酒。这首词里“春竹叶”也可以解释成春天酿熟的竹叶酒,“春”作名词用,白居易《蔷薇正开春酒初熟》“瓮头竹叶经春熟,阶底蔷薇入夏开”,句中的“春”字即指春天。比较之下,总不如把“春”字作形容词理解于义更长。

畅饮美酒是为观舞助兴,这两句回忆的重心,就落在第二句“吴娃双舞醉芙蓉”的人物描写上。前一句是说吴酒之美,这一句是说吴娃之美。吴娃,吴地的美女,吴楚南方之地称美女曰“娃”。“吴娃”暗中回应第二句的“吴宫”,吴王在灵岩山为西施修建的宫殿就叫“馆娃宫”。在作者的记忆里,这双双起舞的女孩子,是有西施一样的美貌的,历史的联想与现实的人物,就这样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醉芙蓉,形容吴娃像醉酒的芙蓉花一样美艳,芙蓉花是不会醉酒的,会醉酒的当然是跳舞的吴娃。这个“醉”字,也暗示了跳舞的美女与观舞的词人的耽湎沉酣。如果去掉审美和回忆的花边缀饰,往直白里说,这两句其实是写了一个男人的“酒色”原欲,这是本能的因而也是本质的欲望,最让词人萦心难忘。所以有觑破底里的论者说:“香山所忆,恐推吴娃为第一。”(近藤元粹《白乐天诗集》),证之以白氏退居洛阳十几年间的酒色自娱,此论虽近于“谑”,却不失为洞达之见。关于江南的回忆既然最后落实到对“吴娃”的回忆上,组词也就顺势以“早晚复相逢”收煞。“早晚”是当时口语,“何时”的意思,见出作者忆念心情之急切。

这三首《忆江南》,既各自独立成篇,每一首都有自己的表现重心和重点;又前后贯通,连成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江南之美,抒发对江南风景、人物的赞美、向往之意。这三首词,时间上是从今天忆昔日再回到今天,空间上是在北方忆南方再回到眼前,词中展示的时空结构是“今—昔—今”、“北—南—北”,这样的时空结构容纳的是词人心理时间的倒流和心理空间的位移。这种倒流和位移,反映的是词人感今忆昔、抚今追昔的两相比较之下所产生的心理落差,词人对江南的无限怀念、赞美之意,即寓于其中。



相关文章

怎么应对快递员的威胁
2025-01-04 16:51:45
没有流水怎么贷款
2025-01-04 16:50:44
刑诉怎么学
2025-01-04 16:45:11
一分钟英语 :小熊英语怎么说?
2025-01-04 10:34:28
电饭锅怎样蒸米饭 多加2步,出锅粒粒分明,松软好吃不粘锅,真香
2025-01-04 10:20:04